公元前202年,汉王朝建立。

两汉延续四百多年,实践着新的治理和生活理念,建立了在文化精神上的风华意气与自信厚重,彰显了那个时代国人昂扬向上的进取姿态。直至今天,中国人仍自称汉人、写汉字、说汉语,这些自汉朝以来的文化血脉从未间断过,它的点点滴滴还存留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汉”不只是一个朝代政权,也不只是一个血缘族群,它承前启后,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秩序与精神底蕴,构成了中国人的深层本质。我们回望大汉,也是寻找我们曾经的故事。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当下,重新再出发。

“繁花千年·公园前202号”展览将历史文化进行了“以人为本”的体验打造,提取了丝绸之路、汉画像石、瓦当、漆器、汉字等代表汉代风貌的不同文化元素,共分为「无问西东」、「何以孔子」、「千文万华」、「福满乾坤」、「汉画奇妙」五大主题展区。通过结合新媒体艺术的视觉表现和艺术置景,让观者可以在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表达中,探索根植于血脉深处的美和共鸣。

天马西来,华文远播。

经过几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汉王朝由一个内敛保守的农耕王朝变成了一个极具力量的大一统帝国,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和作战工具,马匹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在天马的身上,寄托着汉武帝开创不朽功业的万丈豪情。张骞凿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织品、漆器运往中亚和欧中,西方的良马、香料、葡萄等也传入中国,商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场面,东西方的往来也不绝于此。1877年,德国历史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东西互“通”,文化共 “融”,丝路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更是一条文化发展之路。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友好交往,融合共生……这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无问西东”展区以数字影像结合昂首前进的天马雕塑,将汉代丝绸之路的地理、经济、文化交流等抽象概念融合进可视化的视觉体验,在流光汇聚、器物交错、梵经吟诵中,感受汉朝雄健优美、气魄宏大的精神气质、感悟奋进与积极的精神风貌。

沿历史长河溯流而上,观夹岸风光,孔子文化如月皎洁,照亮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孔子思想是汉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和理论基础,对汉代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持续影响至今。

孔子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从这个角度思考的话,我们逐渐意识到脑海中的孔子早已脱离教科书、文献专著、影视作品中的固有形象,因而在创作上我们寻求一个表达载体,传达我们所理解的”孔子文化”,让孔子及其思想用全新的方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作品获得首届孔子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数字融合类金奖。

我们把心中的孔子其人与其思想收拢在一个意义建构的场域中思考,通过不同隐喻语言的使用与文化元素的直观呈现,让每一个人都能有思考的空间。作品以集体感和细部特征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采用一系列关于孔子思想的有机形式添加历史的深度和层次感,从象征王权的九鼎失去束缚跌落与刀剑相向的混乱、到层层递进的诗、礼、乐之美,再到最后秩序逐渐恢复的和美大同,画面中是孔子未竟的思想精华,而画面之外,孔子的梦想仍在继续。

「何以孔子」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思路。将”儒思”注入新媒体艺术创作,用更具哲理性的风格和形态,以带有思想深度、多元性和丰富表现力的数字媒体手法还原孔子的形象和思想内涵。

漆器起源于中国,漆艺至汉代步入辉煌巅峰,其应用从原本的祭祀器具和艺术品扩展到了家具、器皿、文具、艺术品、乐器、丧葬用具甚至兵器等等。汉代漆器制作精巧,色彩鲜艳,花纹优美,装饰精致,是珍贵的器物。《盐铁论·散不足》中提到“夫一文杯得铜杯十”,也就是说一个漆杯的价值等同于十个铜杯,在西汉时期,浇筑一个铜杯的成本也并不低,因此就更体现了漆器的昂贵;“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则说明了漆器的造价之高。大量的漆器作为生活用品服务于日常生活,构成了人类“生活的艺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汉代漆器纹饰以其非凡的想象、丰富的图案、灵动的线条、简约的造型令后人叹为观止。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汉代人从身边常见的物体获得灵感,通过形状的简化、夸张、变形后,以不同的形式排列组合,结合了漆器自身的造型特点,呈现出了大气磅礴与神秘浪漫并存的独特装饰风格,以各式各样的云气纹为流行代表,大致可划分为几何、动植物、自然景象、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几种题材。

在“千文万华”全沉浸式空间中,我们将器物文化的辉煌凝练成现代的符号体系,将漆器的纹饰与色彩进行了全新演绎,借助瑰丽的视觉体验由器物传接千年,在混沌—线条—纹饰—色彩的一步一步演变中,透过流动灵巧、圆润柔美的云纹,在奇禽异兽与神怪共乐之境中,“从无到有”“由简入繁”地感悟这渗透了数千年人伦文化精神和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凝重的美。

砖,是古代建造房屋、城墙、道路、陵墓的主要建筑材料,用来砌墙、铺地、贴壁。西汉时期,砖大多只能为贵族权贵所用,约至东汉,砖才开始在民间广为使用。砖文,就是写在、刻在或模印在砖上的文字。汉砖特指盛行于两汉的中国汉画像砖和文字汉砖,文字汉砖大多是一些具有装饰作用的吉祥文字,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理想和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期望。汉砖砖文中所包括的书体,有大篆、小篆、缪篆、虫书、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等,同时每一种书体的规范化与草率化两种倾向在砖文中都有所体现。文字汉砖反映了民间书法的真实状态,砖文的制作者多为普通工匠,没有受到太多的规矩制约,书写更为自由,对书体的设计也可以加入个人的审美,所书刻的文字具有一种天然稚拙的趣味,恰恰是这种原生态的文字与内容,让我们可以看到汉代书法的真实面目与汉代人的精神面貌,汉砖也与其他同时期不同载体上的文字一起构成了整个汉代书法史,更是研究汉字形体演变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这个光影空间中,我们提取了汉砖中带有吉祥寓意的文字和符号,让我们一起在光与影之中,感受来自两千年前的美好祝福。

两汉时期的人们相信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的另一种延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使得汉代厚葬成为风尚。汉代人在灵魂不灭的信念驱动下,把他们的故事镌刻在石头上,以石头的永恒来抵抗时间的流逝,一幅幅汉画像石汉画像砖如同一部汉代的历史纪录片,传承延续,穿越千年,与今天的我们相遇。

题材丰富的汉画像石为我们讲述的是一套完整的汉代价值体系,汉画像世界中,上具天文,下及地理,远古神怪,各方风物,无所不包,是汉代人世界观的形象表现。汉代就像华夏民族的少年时代,积蓄着上古的原始野性,吸纳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智慧,呈现出人们无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汉画奇妙展区以虚实相映的对比进行汉画像石艺术的呈现,包括实物、拓片与数字影像。展出的汉画像石来自山东滕州汉画像石馆,是东汉晚期的「建鼓·乐舞·百戏画像石」。画像石左上方为七首人面兽与猫头鹰;画面中央立有一建鼓,二小鼓,二人边击边跳,左侧有抚琴、倒立、掷丸等百戏动作;画面右侧树上有羽人饲凤,树旁一人及羽人格斗、猴子、祥禽等不同元素。

拓片通过宣纸与墨汁把汉画像石的图案拓印下来,以另一种图像再现的方式为我们截取和放大石头上的信息,数字影像则提取了画像石上不同题材的图形元素,通过“天、地、人、神”不同元素的隐性叙事,一起追溯汉民族扎根于现实生活、又具超越精神的文化本源、探索传统文化的“无穷之境”。